分节阅读 124(1 / 2)

d续合作。”

方如茵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指的自然是身体受不了绝境病毒带来的巨大痛苦,心脏衰竭。

离现今医学上绝对意义的死亡一步之遥。

不过就在这个关头,不知道是九头蛇的人,还是林宏远,或者可能二者都有,运用这个培养罐技术保证了方如茵不立即陷入脑死亡。

可想而知,这也是九头蛇用以威胁林宏远继续保持合作的重要筹码。

“欧菲利娅,哦,就是蓝星上九头蛇的组织者。她说,会帮我复活如茵。”林宏远这样说道,又朝培养罐里的妻子看上一眼。

“复活”这个词眼,在正常人听起来应该是有些魔幻色彩的。

又不是在玩游戏王,说死者苏生就死者苏生。

但对于去过漫威世界的顾异和林宏远而言,以他们的见闻来说,“复活”并不是不可以办到的事情。

譬如就顾异所知,在漫威世界的神盾局里,就有名为“塔希提计划”的复活手段和设备。

在纽约大战中被洛基杀死的科尔森特工,就是通过这个手段复活的。

“所以,这个欧菲利娅提出的,复活伯母的方法是什么”顾异终于又有了发言的机会。

林宏远仍然在注视着爱妻,眼神兼具了动摇与期待。

“永生。”

他只说出了这么两个字来。但这简单的两个字,却有着恶魔低语一般的吸引力。

生命的本质是过程,而非结果。

诞生、存续、消亡。

这是一个生命体必定会经历的三个过程。

可当一切迎来终点,没有多少人能坦然面对这避无可避的生命轮回。

永生,一直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词汇。

尤其当有少部分人掌握的科技发展已经渐渐触摸到了这块生命禁区的时候,这种诱惑就更为强烈。

这种生的或许是无可厚非的。

即便是顾异,扪心自问,如果身边重要的人遭遇意外,或者是他自己还没活够的时候就要面临生命的终结,他也会动用手里的科技力量,寻找延长寿命,或者永生的办法。

“将人体大脑的意识,转移到机械的载体之中去,对吗”顾异瞥了一眼那个柱状造型的计算机。

这大概就是给方如茵准备的,永生的载具。

也难怪九头蛇或者林宏远会费劲心思给方如茵保存大脑生命体征,这一项永生的技术,只要保证大脑不死就够了。

甚至如果真能发展到尽头的话,说不定连大脑都可以抛弃。

当人类的思维和意识可以脱离,依附于机械或者互联网而存在,“永生”就不会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果技术能够支持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人将会变成如同星河一般的“新型生命”。

要知道,星河这样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依靠于网络存在,只要网络不消失,它就可以永远“不死不灭”。

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或许该称之为,“电子生命”

至于这种抛弃了有机体“永生”状态下的人,还能不能算作是“人”这种伦理哲学命题,顾异暂且没有探究的。

“是的,如果如茵最终能够以这种方式存在的话,我将会一直陪伴她,不让她孤单,直到万物终结。”说这话的时候,林宏远那张疲倦麻木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生气。

这或许是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

“一直陪伴她,直到万物终结”顾异回味着林宏远的话,总感觉有点不对味。

陪伴一个永生不死的新型生命到万物终结,林宏远自己也有“永生”的意愿

顾异看着林伯父,莫名有种看到了古代那些为求永生狂热炼制不死药,或者“海外求方术”的方士的感觉。

科学和玄学一步之遥。

永生貌似都成了林宏远的执念了。

抛开疾病与外部因素不谈,人类的自然衰老和死亡,是因为细胞的衰竭和活性的丧失。

并且人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以后,身体细胞将无法维持更新和再生。

这种机体衰亡,是写进人类共同基因谱里的内容,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改变。

但林宏远身为绝境病毒缔造的“终极生物”,有着极强的自我修复再生能力。

如果他能够不断的强化这种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话

从理论上说,只要生命体的身体细胞一直保持活性,且保证身体细胞能够永远更新,维持新陈代谢的话,生命体征就永远不会停止。

所以,好像永生也是可以的。

或许,这是通往永生的第二种途径,不抛弃,让自己作为碳基生命体保持永生不死的途径。

“难怪a1的地下室这么神秘了,感情林窈心的爸妈在这里搞神话”顾异的内心有点复杂。

如果林宏远和方如茵当最后,其生命形式真能按照最理想话的途径发展下去。

一个会是细胞永不衰竭的不死人,一个会是抛弃了而永存的“电子生命”。

那还真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浪漫科幻爱情故事。

226 方如茵可以交流

在顾异还沉浸在对永生途径的理论分析过程中的时候,这个冰窖一般的实验室里,有了些异样的响动。

那是一些忽然出现的细碎“沙沙”白噪声,很柔和。

貌似是从那台柱状的计算机,以及周围被冷霜覆盖住的外扩喇叭上发出来的。

与此同时,那台柱状计算机上的显示器也被自动打开。

不过,上面只显示出一段黑底绿线的波形图。有些类似于心电图,绿线的波形正在稳定且有规律地跳动。

“如茵,你醒了”注意到这些的林宏远,声音有了明显的情感起伏。

根据眼前这个情况,顾异差不多确认,这个培养罐配上柱形计算机的装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方如茵的意识载体机械化。

像现在的白噪音和计算机屏幕上的波形图,很可能都是方如茵的意识对外表达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