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6(2 / 2)

在他的再三推辞之下,不得已,高宗李治与皇后武氏也只能随了他的意思

在以后的一些日子之中,王玄策也渐渐的发现了离去的这些年,大唐朝廷的变化,实在是太大太大,故而就和玄奘法师闲谈之时说起:“纵观咱们大唐,这武皇后可是一个厉害的角色呀”

但听这玄奘法师说道:“所以老僧,这些年,不再过问政治,一心只求安稳的过此余生罢了”

四年以后,公元664年,玄奘法师因为一场大病,就此圆寂而王玄策因为这几年以来时常接受玄奘法师的教诲,所以,感悟到很多人生之真谛。

再加上经常与师叔李淳风交谈,以及朝政局势的变化,已渐渐的让其感觉到了有这女主当政的势头,为了避免被卷入这政治漩涡,故而决定提笔下来了这中天竺国行记一书。自此与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并驾齐驱的7世纪研究五印度历史的书籍,就此诞生

结束语:

趔趔趄趄,踉踉跄跄,经历237天,好也罢,坏也行,终于将人生的第一本书写完毕,当每一次敲击键盘的声响,游荡在寂静的夜空之时,心也是静的,思绪也是清晰的。在无数个安静的夜晚,想了改,改了再想;如此三番,三番如此,当激昂的人物性格跃然于文档之上,当数不尽的人生故事呈现在干涩的眼睛面前,当道不尽的人生感觉感悟安然记录下来的时候,心也彻底的静了下来。

王玄策这个人物,从认知到今天彻底的敲击下来,已经有了五六年的时间。当第一眼发现这个人物的时候,看到的以为这是不是,历史上真有这么牛的人物当好奇心驱使这我,细心的翻阅这段正史的时候,还真的就发现了这个历史人物的的确确是真实存在的。在鸦片战争之前,泱泱中华,天朝上邦,这种思想我想古亦有之,完全可以上诉到夏商周时期,甚至可以上诉到更远古的时候。正史因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让中华文化骨子里就有了一种小视异域番邦的传统。古之中华正统之外的“外国人”均被视之位蛮夷,在正统文化的基因之中,这些人,这些事,完全就是尚未开化,不仅不值得一提,更不值得大书特书。所以,在以前,面对这样一个人横刀立马,横扫一个国家的壮举,就此被一笔带过。但是这种一笔带过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很多人说,记录这样一个人物,书写这样一件事情,是一种夸大概念,与史料脱节的行为,毕竟已经过去了一千五百多年,史书上也只有寥寥数语,你怎么能够知道这些经历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呢其实我想说的就是,历史追求应该就如二月河先生,一直追求的宗旨那样“大事不糊涂,小事弄明白,不求全有,但求合理”。只有宗旨明确,才可以让历史真正的有血有肉,有一种真实存在的意义。正是因为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历史记录的仅仅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设想的则是这种结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达成,可以实现。如若放在一百年后,二百年后,三百年后,甚至更久以后,能够实现这样的壮举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在变,环境在变,政策也在变,当然更影响了政局的变化,尽管所有的都在变,但是这种结果毕竟已经发生,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分析这种结果发生的原因,以及经过。这样的结果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则是我们需要书写的过程,而这也是一个人对事物好奇心最深刻的展现

古之印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历史上很少有像中华大地这样的大一统,他们的统一时期拢共也就四次,分别是孔雀王朝、笈多帝国,戒日王帝国以及莫卧儿帝国。

第一次基本统一时期的孔雀王朝前324年-前188年,创建者为旃陀罗笈多。可惜的则是,好景不长,仅仅只经历了不到一个半世纪,就于公元前187年,被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篡夺,孔雀王朝自此正式结束。他的疆域除印度半岛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都是他的地盘,自此以后印度就进入了又一个分崩离析的时期。古印度第二次基本统一时期为笈多帝国320500年时期,这是印度人创建的一个大帝国,可惜的则是仅仅之存在了180多年,就再次土崩瓦解。中国东晋高僧法显曾在这个时期,赴古印度求法,在佛国记中曾有多次讲述,其版图与孔雀王朝相当,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而第三次一统,就是本书所讲述的戒日王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是玄奘法师云游五印度,学习的时期。同时也算得上,古印度最后一次被印度人统一,戒日王统一的,疆域面积要远小于前两次的一统,但是在古印度的历史上,也算上一次大的一统。可惜的则是好景不上,也就仅仅之经历了三十多年,就因为戒日王的溺亡而荡然无存,自此以后,古印度就再也没有被印度人统一国。古印度的第四次统一时期则是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时期,前后大概经历了二百多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成立英属印度,莫卧儿王朝灭亡。在这一次的大一统时期,彻底奠定了现代印度的版图,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可惜的则是因为现代的一些历史原因,古印度就分裂成了三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古印度满打满算,也仅仅只有500年左右的时间处在一统的时期,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之中,实在是太过于单薄。虽然统一的意识单薄,但是古印度的历史文化却很是灿烂,特别是古印度的宗教根基吠陀经,更是可以与华夏之论语道德经相提并论的经典著作。而这种长期分裂的状态,也为婆罗门教提供了很浓厚的滋生土壤,在本书的第三卷至宝归唐中,通过五印度婆罗门教一代名僧,鸠摩利罗的口中做有详细的讲述。而这也是五印度宗教与种姓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根基。

说起了宗教,就不得不说说佛教。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教。虽然佛教在五印度大地自鸠摩利罗,商竭罗等婆罗门教宗师出现之后,就被从五印度大地之上彻底赶出。但是正是因为这次的被彻底赶出,才让佛教在以后的传播过程中,包容各地的特色,渐渐的形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南传之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而北传之中国,朝鲜,日本,韩国则又形成了符合当地国情的特点。而婆罗门教则是扎根五印度,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特有的宗教印度教

任何一种宗教,都会教人向善,只有一心向善,才可以符合人性的发展特色,才可以长久的流传下去。而这也是第三卷至宝归唐中,通过一次次的参拜,让王玄策等人遇到的不同僧人,经历不同的故事之原因。不同的高僧大德,所讲述到的不同的佛教观点,佛教故事,一个个都秉承这善的本心,虽说在漫长的过程中,他们对佛教的很多问题有这不同的理解,但是秉承的宗旨,一方面是让佛教永久的流传下去,另一方面则是人性的善良。而这也是他们能够作为寺主,称之为高僧的根本原因。

纵观现如今的国内佛教发展状况,可以说很多情况下,已经远离了佛教的本真发展思路。万事万物都是起起伏伏,没有长久的永恒。在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原因,在第三卷中也有提起,一方面是因为佛教已经威胁到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身不知道收敛,一心的只想发展壮大自己,而走了弯路。事情都是有两面的,正是因为三武一宗的灭佛,才让佛教痛定思痛,随着历次的改进与汲取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让佛教融合了儒家与道家之思想,形成了浓厚的中华地域特色。乃至自唐末以后,中国佛教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大规模的灭佛事件。这也是佛教后来包容思想的整体展现之一。以至于在后来的中国多元文化中,就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奇特场景。而这也是中华文化对优秀文化遗存的展现之一。

在第三卷中,让王玄策经历的不同高僧大德的一个目的,就是展现佛教的多元文化。如若细读,就会发现每一个佛寺的寺主,对佛像的理解都有不同。有的不主张给佛像重塑金身,仅仅一个石像就就足矣,即简单,又典雅,毕竟佛法在心中。有的主张给佛像重塑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