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从之,传令阳仪领军入寨,暗中却令王双严加看管,但有异动,格杀勿论
少时,阳仪入见,参拜毕。杨兆问道:“先生所来何意”
阳仪拱手道:“城中粮尽,特来请降。”
杨兆笑道:“先生欺我”
阳仪淡然道:“将军虎威,仪安敢相欺”
杨兆佯怒传令道:“将入寨数千辽东兵卒尽皆斩首”
阳仪大惊忙拜道:“将军且住仪实为诈降而来,论罪固然当斩,然军卒皆不知情,望将军恕之”言毕,叩首不起。
杨兆挥手令其起身,道:“军卒无辜,赦之无妨,然先生可愿相助本将擒斩公孙康”
阳仪复又下拜,顿首道:“大将军传书辽东之时,我主本欲投之,奈何众将不从,实非我主本意若将军赦免之,仪必全力以赴,助将军稳定辽东”
杨兆闻言不语,目视法正,问道:“军师以为如何”
法正出列,谓阳仪道:“公孙康蓄意谋反,大将军震怒传令诛其三族岂能因先生一言而赦之况且我军不日可定辽东,何需先生相助”
阳仪面不改色,淡然道:“辽东辖下五郡之地,尤其带方、乐浪二郡,更是汉夷杂居,向只听令于我主。以将军兵锋之锐,破之固然轻而易举,但须留大军镇守。仪敢问将军,如此一来,何日方可挥兵冀州”
杨兆闻言大怒喝道:“昔日鲜卑、乌桓拥兵数十万,如今安在若果如先生所言,本将便尽屠五郡,又有何难”
阳仪闻之,暗自心惊强作镇定道:“若如此,辽东无人矣将军取之何益”
杨兆大笑道:“此事不劳先生费心,想我雍凉人口何止千万迁入数十万户,乃轻而易举之事”
阳仪见说,惶恐不已,再次叩首道:“此举恐靡费粮草无算,实为智者所不取且辽东数十万百姓何辜仪不过为我主求得生路,并不奢望其他,望将军思之”
法正略作思忖,上前扶起阳仪,道:“先生爱民之心,正感佩不已但公孙康既令先生行诈降之计,如何轻易肯降”
阳仪道:“仪愿前往说之”
法正闻言,目视杨兆,微微点头。
杨兆见之,言道:“若其来降,本将便亲自上书大将军,赦免其罪”
阳仪再拜辞出。
杨兆谓法正道:“此人若一去不回,如之奈何”
法正微笑道:“彼等穷途末路,但求活命而已,将军勿疑。”
却说阳仪面见公孙康,俱言杨兆窥破诈降之计,但若举众归降,并不加害。
公孙康忧道:“若杨兆虚言相诱,我等死无地矣”
阳仪道:“以仪观之,虽杨兆悍勇、法正多谋,但并非无信之人,岂能相欺主公勿疑”
公孙康心知,即便挥军往战,亦难有胜算。遂从之。
次日,公孙康领众将随阳仪径投杨兆大寨,自缚请降。
杨兆大喜亲释其缚,言道:“使君来投,免却大军伤亡,功莫大焉本将书信已就,便请使君前往长安一行,大将军定然不罪”言毕,下令亲将领百余兵丁,护送公孙康前往长安。
公孙康暗叹一声,拱手辞出。
杨兆转头又对阳仪道:“阳公高义,兼有大功在身,可愿领辽东太守之职”
阳仪拜谢道:“仪先前曾有言,若免我主之罪,定全力相助”
杨兆大喜遂令亲军往见幽州刺史阎柔,请其速遣吏员前来辽东。并上书马超,俱言辽东已定,请令回军范阳,伺机谋取冀州。
本章完
本章节首发网,请记住网址o
正文 第72章 谋冀州马靖献策
却说公孙恭自递降表后,众将虽不忿,但苦无兵权,皆暗祈公孙康大破杨兆,然后回军襄平。o
十余日后,探马来报,言道镇东将军遣使求见。
公孙恭慌领众将出府亲迎,延入正堂,叙礼毕,拱手道:“不知贵使有何见教”众将闻言,皆低头不语,暗觉惭愧。
来使朗声道:“公孙康已降,镇北将军距此地已不足百里,明日便到。故遣某前来,令诸位大开城门,以迎大军入城。”
公孙恭乍闻公孙康未死,大惊忙问道:“不知镇北将军如何发落公孙康”
来使道:“已遣往长安,由大将军定夺。”
公孙恭闻言暗忖:“公孙康此去定被幽禁,本将无忧矣”思及此,心下稍安,拱手又道:“敢问贵使,未知镇北将军意欲如何发落我等还望贵使见告。”
来使不耐道:“镇北将军之心,某安敢忖度待你等面见将军之时,自然知晓,何需多问”言毕辞出。
公孙恭不敢强留,恭送来使出府后,心下没来由一阵忐忑,顾谓众将道:“来使不便直言,诸位可有见解”
众将不耻其为人,见问皆缄口不语。
公孙恭无奈,遂回府聚集众心腹商议。
次日,杨兆领大军入城,与民秋毫无犯,加之阳仪主政辽东多年,甚得民心,故襄平大定。
公孙恭慌忙设宴款待杨兆,延其上座,频频敬酒,言语多为阿谀之词。
杨兆心下不屑,随口敷衍。
酒过三巡,公孙恭离席下拜道:“未知杨将军如何处置我等,还望直言。”
杨兆愕然,下席搀起公孙恭,朗声道:“公孙将军无需多礼将军功大,需大将军亲自定夺,本将安敢乱言”
公孙恭闻言,心下惶恐,再拜道:“末将不敢居功,只愿留居辽东足矣”
杨兆暗烦,强忍不耐,佯笑道:“若无公孙将军,辽东何日可定将军立此奇功,何愁不得高位只需前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