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什长大怒喝问道:“敌军人马几何位于何方”
军士答道:“加之弓手,约有五十余骑,被我军斩杀十余人,现有三十余,位于左侧约十里”
钟什长闻言,略作思忖,即吩咐谢勇与幸存军士速回关告急,自领所部,前往探查,同时抢回袍泽遗体。
疾驰十余里后,忽见远处奔来数十骑,看衣甲,正是吴兵无疑
钟什长怒而拔刀,大呼道:“敌军不过数十,何不擒之”众军轰然应诺
眼见两军相距不足百步,钟什长便喝令箭矢上弦,正欲放箭时,吴兵忽圈马急退。唐军见状,以为敌军心怯,遂收弓,打马急追
赶出数里,钟什长猛省,急勒马,喝令速退然为时已晚,唐军尚未及调转马头,便见吴兵数百骑,四面杀来。。。
青泥隘,赵胜居中高坐,脸色铁青,众将亦满面怒容。
谢勇与幸存军卒皆拜于堂下,叩首流血,涕泣道:“此事始末便是如此,求将军即刻发兵,迟则什长休矣”
赵胜双眉紧皱,冷声问道:“吴兵伏击我军哨骑,可是你等亲眼所见”
那幸存军卒见问,厉声答道:“彼等皆着吴兵衣甲小人亲眼所见求将军发兵,为战死同袍雪恨”
赵胜闻之,拍案而起喝令一将领军两千,出关巡查,嘱咐道:“若遇吴兵,留一人问话即可”
那将奋然领命,未及转身。忽见亲军飞奔而入,禀告道:“将军军司马已点卯出哨军卒,未归者八十七人”言毕,呈上名册。
赵胜闻报,勃然大怒即令谢勇观之。
谢勇接过,见钟姓什长赫然在列,不由血灌瞳仁再拜请战
赵胜允之,即令那将统军出击
次日,那将回报道:“末将领军一路查探,虽未遇吴兵,然循迹追至武关外五十里,因关内屯有大军数万,故不敢过于逼近,但末将断言,此事定乃吴兵所为”
赵胜闻之,拍案而起,下令各部尽选精锐,凑足千骑,然后五十人一队,即刻出关,猎杀吴兵探马
吴兵哨骑本就不敌唐军精锐,加之唐军有备而来,故损失惨重。。。
数日后,武关,甘宁闻知唐军探马四出,斩杀己军哨骑两百余人,不由怒发冲冠即令备马,意欲亲领马军出关
副将朱桓劝道:“将军乃主将也,不可轻动,末将愿领军出关,尽斩其首”
甘宁见说,遂允之。
朱桓辞出后,即点锐卒百余骑,开关直下。
行不及三十里,便遇一队唐军,朱桓并不打话,挺枪纵马直奔敌阵,身后百余骑紧紧跟随。
唐军什长大呼道:“敌军约有百骑,倍于我等,不可与战”言毕,率先圈马回奔,欲汇合别队唐军后再战。
朱桓见之大怒遂紧追不舍。
两队人马你追我赶,转眼便奔出十余里。
朱桓恐有伏兵,正欲勒马,忽见斜刺里一队唐军杀到,之前奔逃之唐军亦回马反杀。朱桓略作踌躇,遂令退军,奔出数里后,见唐军并无援军,复又回马,挥军迎战
唐军虽锐,但怎及朱桓但见其一马当先,长枪点刺间,快如闪电
霎时两军错阵而过,唐军已不足五十骑,吴兵战死者不过十余骑耳。唐军什长大惊心知敌军之内必有勇将,遂一声呼哨,唐军瞬间四散遁走。
朱桓追之不及,遂令左右前出里许哨探,其余军士原地稍歇,心下忖道:“我军与唐军早已停战,为何唐军不宣而战但又不见大军踪影,赵胜究竟有何诡计也罢,本将亲往青泥隘巡哨便是。”思及此,便欲令大军开拔。
忽一骑疾驰而来,就于马上大呼道:“敌军约有数百骑,离此不足两里将军速退”
朱桓闻之暗惊忙引众军退去。
奔回武关后,即请见甘宁,进言道:“将军此事蹊跷,唐军恐有别谋,须遣人急报都督定夺”
甘宁闻说,又细问朱桓日间战事后,即修书飞报周瑜,同时下令大军出关立寨
青泥隘,赵胜探知甘宁统大军出关,遂令所部严加戒备,将檑木箭矢等搬运上关,同时遣人飞报长安。
一时间,关外阴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
本章完
本章节首发网,请记住网址o
正文 第114章 诸葛亮以攻代守
长安城,梁方已领军赶回,引乌孙使者求见马超。o
马超遂令入见,召李迪、诸葛亮、王达等六部官员作陪。
乌孙使者恭敬叩首,呈上国书,愿永世为臣。
众文武闻之大喜,纷纷出列贺道:“唐公威加异域,乃盖世之功也”
马超不以为然,暗道:“说的跟真的似的,什么叫永世为臣,不就是我拳头大吗难道李迪等人看不出来跟着瞎起什么哄”思及此,遂谓使者道:“孤久闻乌孙富庶,曾赠予呼揭粮草无数,此事果有之乎”
使者不敢起身,见问,忙叩首道:“此事皆为前任国相善须所为,此人蒙蔽国主,罪大恶极,已被杨都督正法,实于国主无干请唐公明鉴”
马超闻说,暗自撇嘴,言道:“此皆旧事,不提也罢,既乌孙愿为孤之属国,税赋之事,贵国主可曾言及”
使者再次叩首,答道:“国主有言,乌孙愿承担西域都督府一应钱粮支应,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