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李毅有些不服,王远知也没有生气。
但是王远知也没有给李毅解释,李毅的格局差在哪里,而是接着“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你的解释还可以,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一个穷字,这个穷指的绝不仅仅是财富的多少,而是自己做事的能力,如果你没有能力改变他人,那么就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做好自己,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人,而且,这也算是一种能力。就像你提出的儒商,这就很好,商人穷吗要论财富,他们是最富的,但是要论品德,现在的商人却是最穷的,所以,他们便需要独善其身,也就是你说的儒商。
至于达则兼济天下,也一样,达,指的不一定是有钱,而是对他人的付出能力。就像你的慈善、商盟。这两样可以说是很好的诠释了达则兼济天下,如果说,这句话的本意,你做的很好,但是你可知道,这句话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李毅木然的摇头,只能躬身请教师父。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物质上做到了兼济天下,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一个国家的进步,绝对不只是物质的进步,一个国家的进步往往都是从思想开始,就像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师传天下。一个国家,只有百姓自身的素质进步了,那样才算是国家进步了。而你现在所做的商盟,慈善之类的,确实可以推动国家财富上的进步,但是你可曾考虑过,你所做的一切,我大唐的百姓是否能够真的适应”
李毅听完,轰的一下,他突然感觉自己的大脑被击穿了一样,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变了样,原来,自己考虑的还是太理所当然了。李毅终于知道王远知所说的格局是什么了,而且,知道的还更多,李毅以前所考虑的问题,或者说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只是生搬硬套,或者说是复制粘贴。他只想到了把后世的先进技术搬到了大唐,甚至恨不能一股脑的全部复制粘贴过来,但是他却没有考虑过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大唐的土壤是否能够让这些先进技术生根发芽大唐的环境是否能够承受自己改革的速度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飞速进步的同时,那么,他也一定会损失些什么。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会有一批人跟上改革的节奏,从而大富大贵,那也一定会有一批人,适应不了改革的节奏,从而变得越来越穷,最终导致的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现在,李毅以先近千年的改革步伐来带动大唐愚昧落后的百姓,这种差距将会更加明显,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受益的世家大族,而受苦的还将是百姓,因为他们跟不上李毅的节奏,就算是又慈善的帮助,但是他们从骨子里就是愚昧落后的思想,就好比你送给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一本书,告诉他,有了他,你将会变得极其富有,但是他连字都不认识,又如何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李毅也终于认识到,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什么修路,也不是什么发展钱庄、商盟而是开民智
不开民智,社会将永远无法进步。就像是清朝的皇族,他们满脑子都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封建思想,清末的时候,列强都把抢放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也只当这是烧火棍,这是何等的悲哀,这就是思想落后所带来的后果。
想通了一切,李毅也出了一身的冷汗,要不是师父的提醒,自己险些走上了岔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开民智看似毫无关系。但是仔细一想,如果百姓自己做不到独善其身,你的兼济天下又有什么意义,最终得利的,估计还是那些达则独善其身之人吧
“师父,徒儿懂了”
王远知欣慰的点了点头。“呵呵,毅儿,万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我道家讲究的是顺其自然,也就是平衡,当你想要推动这种平衡的时候,就一定要先遵守这股平衡,否则,一旦失了平衡,那也就是乱的开始了”
“徒儿谨遵师傅之言”
李毅恭恭敬敬的给王远知行了一礼。说实话,今天王远知的言论给李毅的触动很深,虽然说的不是恨透,但是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让李毅的格局自然地升了一层。
抬起头,敬佩的看着师傅,看来自己的师父还是宝刀未老啊
然而,李毅却发现王远知不知何时已经闭上了眼睛。
不多时,房间里传来了一声低吟。“师父,一路走好”
没有声嘶力竭,也没有大喊大叫,只有那么平静的一句话,但是却蕴含着浓浓的不舍与极大的悲伤。
正文 第247章 拉开改革的序幕
茅山某个地方,安静且祥和。这里是一处山谷,正是李毅生活了十五年的地方。
李毅把师父和师兄一起葬在了这里,或许,这里,是最好的归宿,因为对李毅来说,在大唐,这里是他心中最干净的地方。
师父的去世李毅早已做好了准备,虽然伤心,但是也终是挺了过来。
李毅在师父的坟前跪了三天,这三天,李毅一句话都没说,甚至饭都吃得极少,这三天里,李毅想了很多,从前世想到了今生,想了很多,也悟了很多。
三天后,李毅生龙活虎的出现在了潘师正面前,把潘师正吓了一跳。要知道李毅可是三天三夜没有怎么休息了,居然这么快就恢复了这才过了几个时辰
然而,他确实不知道,李毅现在身体上或许很是疲惫,但是他的精神去很是振奋,这三天,他已经彻底明悟了以后自己所要走的路,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详细的规划,不再像以前一样,走一步算一步,这次要不是师父的临终提醒,自己或许真的要闯大祸了。
“师父,师兄,你们在天上看着小子,小子一定打造出一个万古不朽的大唐”
五天后,李毅对茅山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
茅山现在共有一百三十三名弟子。其中少年七十四人,中年五十九人,之所以人数这么少,还是因为王远知收徒有着严格的标准,所以,茅山弟子看起来不多,但却个个都是精英,最起码,茅山众弟子没有一个不识字的。
经过王远知的提醒,李毅知道现在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开民智。而开民智,李毅想要双管齐下。
其一,开办大唐科技学院,科技学院是李毅早就提出来的,当初是为了安置那些被孤儿院收养的孤儿,也是李毅抛出的一个幌子,李毅当初就打算以科技学院为根基,来轰开被儒家封锁的教育体系,这事是李毅早就计划好的,但是却一直被耽搁了,所以,这项任务必须要先做了,而且,李毅还打算,让科技学院以慈善基金会的孤儿院为依托建立科技学院,这样就可以做到孤儿院开到哪里,科技学院就做到哪里,就像滚雪球一样,但是这样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需要足够多的老师,所以,李毅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足够多的老师,至少到时候可以跟上孤儿院的步伐。
其二,就是报纸,这可是控制舆论的好东西,而且,这也是普及知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