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政东和杨凌峰在杨凌峰的办公室谈话的时候,省委那边的詹继东也迎来了也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组织部长金道申。对于金道申的来意,周书明也是知道一些的,所以微笑道:“道申。又遇到难题了吧”
金道申确实是遇到了点难题,杨凌峰要走了,杨凌峰要走的消息一传开,很多人的心思也就多了,陆政东才刚到,还未立足未稳,这个时候不趁机削弱削弱杨凌峰,加强自己,更待何时
只是金道申也没想到,就这样的时候,还有人敢于顶撞他,他原本准备让清河市的常务副市长张一鸣去省委党校学习,然后等其学习完之后调任省供销社做副主任,现在的常务副市长不像以前还需要到副书记的位置上过渡一下,能够直接提升市长的几率很大,他这样做,也是为接下来的人事调整做准备。
但是没想到张一鸣却是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公开讲,他这是想浑水摸鱼,火中取栗,想趁着省里领导更迭搞一朝天子一朝臣。
金道申知道张一鸣顶撞己的消息怕是已经传遍了省委大院,于是说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工作上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本来我是想让张一鸣当党校进修进修,他那性格也是需要磨练磨练,只是他不知道从哪听的小道消息,误解了我的意思,没什么大事。”
詹继东皱了一下眉头道:
“组织上的安排肯定是有组织上的考虑,就算有不同意见,那也要从组织渠道反映,这样张口就开黄腔,说明这个同志在有些方面还是很欠缺的。”
这个张一鸣搞经济还是有一套,可惜跟杨凌峰跟得太紧,脾气也不太好,是个刺头,金道申早就想拿他开刀,以便杀鸡儆猴,这一回张一鸣终于是按耐不住,给金道申抓到了把柄,多半是不会有好果子的。
詹继东也知道金道申是想拿下张一鸣,不过陆政东刚刚上任,高层恐怕也是紧盯着贝湖,对于周书记打算做到那一步不是琢磨得很透,外人看起来自己好像和周书记亲密无间无话不谈,金道申自然要来探探口风,想在他这里确认一下,才好决定在这件事情上做到什么程度。
詹继东当然知道金道申担心什么,周书记这人最痛恨的就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搞自己的小动作,最痛恨的就是没有全局观念。
詹继东就笑了笑,对于陆政东的到来,周书记其实内心是相当重视,一来是陆政东的来头,二来也是有不少京城和贝湖的人给周书记都提醒过,当然周书记也从他这里了解过,他还是很客观的对陆政东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显然,这让周书记一下就重视起来:陆政东绝不是个好相与的角色,加上其背景,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搞不好那就是陆政东主导着贝湖的步调。
有基于此,周书记不可能不有所准备,而人事布局肯定是其最为关键的一环,只要在人事布局上做好,就算陆政东比杨凌峰还能折腾,那也是逃不出周书记的手掌心,所以詹继东道:“道申啊。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看他有没能力,还得要看他的思想觉悟,张一鸣同志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啊。这样的同志要是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要是加加担子,恐怕很难胜任”
詹继东说着话锋一转:
“作为组织部门就是要因才用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当然该讲的道理也必须要讲清楚”
詹继东的意思也很明白,有些事情不能做得太过,贝湖省供销系统改制比较彻底,基本上都没啥东西了,烟叶代为收购也让烟草公司收回去了,唯一有的也就是农资专营,不过现在都已经半放开了,实在是太过冷清了,把他放到省发改委之类的热门地方而副主任却是一大溜的,他还不是一样闲起来
这些事必须要有一个尺度,一个原则,那就是该调整的人还是要调整,可是又不能造成干部队伍人心惶惶,引起要被调整的人大的反弹,造成干部队伍的混乱,进而闹得沸沸扬扬,影响贝湖的干部队伍的稳定,这就是周书记的底线
想到这里,詹继东也不禁酸涩的一笑,陆政东现在还只是一常务副省长,可是已经搅动了贝湖的这一池水了
第2章 搅动一池深水二
贝湖省委办公楼的小会议室,陆政东参加了他重新回到贝湖后第一次常委会,所有常委难得的悉数到会。
虽然离开贝湖的时间不长,得到要调回贝湖的,陆政东初来乍到,不大了解情况。很多话都不好说。
但会议讨论到贝湖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特别讨论如何让陷入困境的贝湖第一大企业贝化集团解困的时候,统战部长张新东把这事往他头上扯。
贝化集团有过低谷有过辉煌,这家始建于七十年代的企业,上世纪90年代,和全国所有的氮肥企业一样,陷入破产的边沿,那是一段痛苦的记忆:政府对其失去了信心,银行对其亮起了“红灯”,数千职工已经靠每月三百元的生活费艰难度日。当时银行账面资金仅有一万余元,亏损额高达四千万元,年销售收入仅5六亿元。这对于一个以规模取胜的行业来讲,显然是不够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省发改委农资处的处长姜毅民临危受命,出任厂长,他用全新的概念来指挥企业与市场对接,在对接的阵痛中创造了能吃饭的“贝化文化”和“比较管理”的管理模式。
为提高工作绩效和激发员工斗志,推行与绩效挂钩的高于当时数倍的年薪工资制;为获得企业信誉,用打歼灭战的战术,打造宜化信誉,用典型效应来重获银行的支持;为获得高效益、低投入的领先市场的发展先机,创造出“比较管理”的企管模式。
仅用一年时间,解决了贝化发展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问题,即调动、激发了全员自觉、自动、自发工作的积极性,全员进一步忠于贝化,热爱企业,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贝化人竞争意识只要放松一点,马上就有危机轻则月收入大大降低,重则被淘汰,每个人的价值与荣辱同团体的业绩血肉相连。
正因为在管理上下足了功夫,很快贝化就重获新生,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仅仅两三年前,贝化所在的厂区周围最流行的服装还是贝化工作服。那时候正处贝化辉煌期,穿着贝化制服走在大街上是一种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