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9(1 / 2)

d进犯潮汕,贼心不死,而朱慈煊兵威太盛,攻打惠州,更是难以抵抗。朝廷此时恐怕才知道桂王世子陷广州府的事情,再抽调兵马,恐怕至少也是一两个月之后的事情了。两藩的兵马也都在广西、贵州,对付晋王李定国。这南方的半壁江山,已经是糜烂了。”

杨宝荫对其父道:“爹,若真的大明复起有望,为何不向桂王世子,哦不,大明太子纳降投诚”

杨遇明有些遗憾地道:“都怪爹先前太过贪心,觉得李定国、白文选之辈都能获个王爵,为父怎么也能讨一个国公当当,毕竟手下两万兵马,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怎成想,这太子殿下也太过刚硬,直接劈头盖脸骂了使者回来,还以他的铁骑恫吓。等到他东连郑延平,对惠州、潮州形成夹击之势,为父便失去了所有本钱了。”

杨宝荫犹豫道:“只怕朝廷也会怪罪下来,责父亲的失土之罪。”

“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潮州吴六奇尚有官兵三千,乡兵一万,他是靖南王麾下,经营潮州多年,更是潮州本乡本土,如能得他之助,至少能钉死在潮州,待朝廷援军开到,时局再变。”

杨宝荫却没有什么信心,问道:“如那明太子真的有传言中那般能耐,朝廷的兵真的能打过他们吗平西王都折在了云南,李定国以前是被平西王和赵布泰收拾得妥帖的败军之将,怎么去缅甸兜了一圈,军势便如此厉害现在两藩包围云南,却不敢动作,反倒拖出来一条真龙打进了广东”

杨遇明听到儿子如此胡言乱语,斥道:“休得乱言。”

谁知道,这杨宝荫却一咬牙,跪在了他老爹面前,说道:“爹,咱们都已经让明军赶进山里来了,就算是逃到潮州又能如何郑家在海上强攻,太子能从陆上来袭,吴六奇又没有三头六臂,早晚也是要败亡的。爹您老了可以不计较这些,可儿子尚年轻,做清鬼不如做明臣,就算封不到王爵、国公,不如投到太子殿下,靠军工挣一个出身。今日儿子请爹委屈一下,做了儿子的垫脚石,儿子缚了爹,带了兵马去投太子,就不必提心吊胆了。”

杨遇明大惊:“你这个不孝子”

他原本想呼唤左右近侍心腹拿了杨宝荫,却没想到他的几名心腹部将却都站在了杨宝荫的身后。

“你们”

一名部将说道:“得罪了,提督大人,咱们也都是想谋一条生路。”

说着,便有几个健卒将杨遇明给绑了。杨宝荫对他老爹倒是一点也不客气,直接让人看守他老爹,自己则派了一名游击带着降表,速速出山寻找大明复中的太子殿下,向他投诚。

白明修在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他的人马已经追赶了上百里,已经快要追上清军了。

第二天拂晓,杨宝荫带领着已经缴械了的一万多清军从粤东山区走了出来。这也是迄今为止,白明修在进入广东之后,所接收到的最大规模的投降部队。白明修倒是比较欣赏杨宝荫这种无条件投降的态度,不像是他老爹还要跟自己要个爵位。

白明修对杨宝荫道:“不错,你这个觉悟还是可以的,本宫在广州府设了大明复的第三训练基地,在那里改变改造投诚人员以及新训部队,你可以到那里好好学习,如果混得不错,出来也是个军官。”

杨宝荫其实之前就已经听说,太子殿下是不会直接启用降将降卒的,都要送进什么训练基地去,作训个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才能出来。他原本想投了明军就能得到重用,如今看来是不可能了。

杨宝荫咬了咬牙,也不跟白明修讨价还价,跪地道:“多谢殿下恩典”

至此,只有潮州府吴六奇还在顽抗,其他广东州府都已经归属大明,白明修前后已经纳降清军近三万人,汰除一部分不合格的,白明修准备再编制出两个陆军师。

而远在北方,清廷终于被南明太子从澳洲返国夺占广东所震动。而且清廷也因为两藩“围困”云南,迟迟不肯配合赵布泰动手剪除李定国的势力而大怒。

107 议政王大臣会议

顺天府,建奴的朝廷,自清军入关以来,这里已经经历了好几位掌权者,曾经的多尔衮,颇有志向的福临,现在又轮到了鳌拜。

尽管坐在皇帝这张椅子上的人是爱新觉罗玄烨,不过小鞑子皇帝现在还没有亲政的能力,对于很多事情还懵懵懂懂。不太满八岁的玄烨仍在读书朗诵,对于政务是一概不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各项政令都握在“圣诞老人”鳌拜之手。

福临死时,任命了四位顾命大臣,除鳌拜之外,还有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索尼年老体衰,实际上已经管不了事情;遏必隆出身名门但为人庸怯,不能任事;而苏克萨哈原本是从倒台的多尔衮那里投靠过来的,更不被认可。

这也使得四位托孤顾命大臣之中,仅有战功彪炳、为人强势的鳌拜真正的掌握权力。

在这一时期,满清的核心政治是完全排汉的,鳌拜等人更都是满人。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努尔哈赤设立八旗制度之后形成的一种贵族军事和议制度,尽管军令仍由上出,不过还是会考虑一下来自八旗各部的意见。在清早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做出了非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

当南明太子朱慈煊领大军从海上来,收取广东,广东一省望风而降,清军连败的消息传来京师,京师并没有发生意想中的那种震动,广大的八旗贵族反而对云南和广东的情况感觉到比较镇定。

其实这种风气在清军攻破云南,将永历帝赶跑到缅甸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满清八旗贵族都认为他们已经胜利,现在汉人的反抗,包括明室的斗争,都只不过是癣疥之患,不值一提。

实际上,满清八旗在这个时候战斗力基本上已经没多少了。早年间打天下的那些勋贵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多铎、多尔衮、豪格、阿济格、满大海、罗洛浑、勒克德浑、阿巴泰、博洛、瓦克达、尼堪、济尔哈朗等宿将先后病死、战死。这些满清郡王亲王的寿命都不长,三十几岁死都很是常见。而他们的下一代比起他们的野猪皮爹爹们,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虽然这一波人其实也根本不算是多么强大,是明朝太弱、内讧也太严重。

如今满清尚存的将领,宗室这边也就是济度、硕塞等一些还有一些掌兵经验的,或者就是鳌拜三兄弟卓布泰、鳌拜、穆里玛等一些勋贵子弟,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第三代后金建奴了。

清朝军事在这个时期已经严重依赖汉军汉将,要不然也不会出现之后三藩之乱,几个汉奸就差点把这个鞑子朝廷整个掀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