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修回到上海后,连三个小时都没有到,内阁首辅唐北庐就找他汇报工作了。
“根据殿下提供的名单,理政院准备开设干部短训班,经过短期培训之后,直接派往各地充任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干部,因为名单上多达十万人,如果这些人都堪用,会非常好地缓解大明现在于南方各省面对的治理缺失的困境。”
唐北庐提到的正是白明修在这次系列任务中获得的最大奖励,十万名有一定新学基础的青年干部。系统的威能确实伟大,直接将一些读书人转化了。实际上他们本身对此会全无所觉,只会认为自己曾经学过新学,懂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理解大明现在的科学主义和民本主义的两面旗帜,简而言之已经不是古代人的思维方式,而是近代人的思维了。
白明修对于投靠满清的官员,有着非常差的观感,这个举国皆知了。甚至于现在江南一些州府仍旧处于半军管,甚至人民自治的情况。经常性出现一个府城,只有一个排的驻军,这些驻军除了进行防卫,还兼着民政的工作。虽然他们实际上也处理不了什么事,但最少能够作为一个仲裁方。南明在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临时的人民委员会,基本上就是征招本地一些比较有威望名声的人士,甚至要乡村市镇推举一两个代表来,进入人委会,协助军管政府,进行治安维持、财税缴纳以及其他一系列的事情。
人民委员会这个形式比较新颖,不过很快就让一些人看出了好处,毕竟算是掌握了部分权力,尽管这个权力受到比较强的监管,以及人委会中其他代表的制衡,但却足够让人趋之若鹜。
也是靠着远比古典时代先进得多的制度,靠着打击汉奸势力和豪强,团结支持大明的知识分子以及新兴资产阶级,再加上农村的基层组织,白明修的大明在缺乏基层公务员的情况下,形成了比较好的维持和秩序。这些半军管半自治的地方政府,甚至实现了有效的财源流入。
江南和浙江一些州府,在白明修连一个税务官都没有派过去的情况下,完全是一群人委会的地方代表们捧着理政院下发的税法,给白明修上缴了不少的税收。白明修在得知这一情况的时候,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那些清廷的官员真心没有比普通的知识分子、名士、商贾和农民们强多少,白明修想要做的,仅不过是发挥出人民的力量而已。
白明修对唐北庐交代道:“人民委员会是一个很好的制度,虽然接下来我们会补完地方政府的治理这一块,但是已经利用起来的人民力量,不应该就此抛弃掉。人民委员会接下来可以改造成表达地方民意,对政府提出政策建议的地方。”
唐北庐问道:“殿下准备让人委会变成议会”
白明修摇头,说道:“我是不信代议制那一套的,如果这个时候就交给人委会过大的权力,甚至让他们能够直接干涉政府预算,或者进行立法什么的,我想很快我们就乱了套了。但是作为民意备询的机构,或者协调政府跟地方群众关系的管道,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如何选拔代表,会期和议程怎么搞,都需要理政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唐北庐讲白明修的意见工整地记录在了他的笔记本上,回道:“好的,殿下,此事理政院会专门成立小组去做的。”
很多事情上,白明修其实也并不确定,自己那太多的后世经验,能不能在这个时代派上用场,一些后世管用的东西,放到现在是不是就水土不服。他本身在治政上还是非常开明的,他的勤政和广开言路,已经是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好评。毕竟读书人们对于皇帝的评判标准,可不像是后世对一国元首那么严苛。
理政院本身就是庞大的文管机构,内阁有着一位总理和六位协理大臣,再加上各部尚书。其实理政院也有着一个类似于地方上的人委会的架子,一系列大学问家、前朝遗老都拥有给理政院递折子的权力,甚至协理大臣还会代表理政院专门召集这些名流们开会讨论一些事务。
从理政院的种种体制看,外界很多人都认为黄梨洲对于太子殿下的影响巨大。因为理政院设立了总理大臣,犹如黄宗羲谈设立宰相,实际上南明内阁的权力比黄宗羲谈的东西更大,也更为完善。黄宗羲也倡议“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这里的学校其实就有些类似于议会。理政院的备询体制,让人觉得与黄梨洲的“学校”,十分相似。
不过让外界觉得很诧异的是,太子并未重用黄宗羲。不像是顾炎武已经担任了应天府知府,王夫之担任了广东省国子监的副祭酒。黄宗羲身上没有一官半职,只不过以其声名,在帮助朝廷开办浙江大学。
对于有责任心和抱负的知识分子而言,现在的南明是最好的时代,政治清明、言路大开,若是有心力,可以施展的地方很多。不过对于带着东林遗风的那群人来说,这个时代最多只比满清强一丢丢,只是不用剃发易服而已。而他们的特权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南明已经取消了所谓的功名,通过科举获得公务员身份之后,立即录用任职。没有了功名,那么延伸出来的不纳税一类经济特权也都没有了。对于工商的更多监管和发展,也使得江南豪族们对工商的垄断被打破。
不过历朝历代的大变局也都是如此,既得利益者被拉下马来,有冲劲的新兴阶层强势抬起。在南明,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成长着。
239 王爷商人
上海的港口码头,一双昂贵的澳洲小牛皮鞋踩在了水泥地面上。
镜头往上摇,一身大明新正装的年轻男人带着欣喜的表情摘下了自己头上的礼帽,扇了扇风驱赶上海已经入夏的炎热感。
“哇,这就是上海么看样子果然现代啊,比广州府强多了,唉,在澳洲呆的久了,反倒是习惯了熙天府的方便,看着这高楼林立,马路宽敞的模样,怎么都舒心。”年轻男人颇为感慨地自言自语道。
码头上有一些拉生意的黄包车司机,就连白明修都不清楚这么老上海的存在,是如何在他都没有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出现的。好像是一群淮北那边的漕运力夫,在失了生计之后便南下到了上海,扎堆成了车夫。市政府还出面组建了一个人力车工会,避免出现为了抢生意抢地盘而出现的恶性斗殴和黑帮化。
年轻男子提着自己的公文包,后面跟着一个华人的员工和一个金发碧眼的员工。年轻男子兴致很高,说道:“老陈啊、史东啊,这次咱们来上海,就是要赤手空拳拼出一个事业来。要不然,可没有脸回熙天府面对那些老伙计喽。”
老陈恭敬地说道:“老爷,凭您的本事,一定马到功成。”
名叫史东的洋人用腔调古怪的中文道:“老板,您可是大明的王爷,不应该继承数不尽的财富吗中国可是比欧洲都要大,您这个王爷,怎么也得像英格兰的国王一样富有吧。”
年轻男子一撇嘴,说道:“我算个鸟屎的王爷,当初要不是老天爷降下一个神仙一样的太子来,救了我们大明朝,我八成就在缅甸给那群土人给宰了。现在太子他没给我这个王爷加戳认证,我就不是王爷。太子是个严厉的人,我要是打着岷王的身份在外面招摇撞骗,保管就给锦衣卫的人抓了,说不定秘密就给处决了。大明现在是没有什么宗室喽,不过这样也好,大伙儿各凭本事了。当初我一文不名到熙天府,还不是赚到了第一个一万两,创办了自己的工厂。本土这边机会更大,是老子一飞冲天的机会了。”
此人倒真的不是满嘴跑火车,他名叫朱雍榕,按照道理应该是十世岷王了,是跟随永历逃进缅甸的随行人员之一。后来白明修穿越了,打下了缅甸,更带着一众永历所剩的官员亲眷,一道去了澳洲。朱雍榕就是在那个时候也跟去了澳洲。
这朱雍榕年仅22岁,人生大半的经历跟永历差不多,都用在逃命上了。他挨过饿,沦落成为过乞丐,跟街边的野狗抢过吃的,基本上没怎么好好念书。不过他的心眼倒是很活,胆子也大。到了熙天府之后,朱雍榕借着自己算是宗室的关系,加上白明修发放的一笔安置费,他上了免费的中学,恶补了各种知识。甚至在上学期间,朱雍榕还开始自己做一点小生意,最终生意一点点的做大,一年多的时间,也成为了小有家底的一名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