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0(1 / 2)

d一千万两,要在南方十三个省和一直辖市建立大中小学、招募老师,印制教材,甚至补贴学生,都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于是白明修的歪主意很自然地打在了土豪们的身上,他问:“地方赞助办学的事情搞的怎么样了”

唐北庐回答道:“基本上有一个章程了,现在的举措是各地兴办助学基金,资助本乡本土的学校,那些捐钱多的,给他们冠名学校的权利。不过这可能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获得的资源更多,从而造成地区不平衡和不公平的现象。”

白明修摇头,说道:“现在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先解决有无问题,培养出第一代的种子学子,我们不是还有财政支付转移的手段么,不是还有强制支教的措施吗,总之调节的手段还是有的。”

白明修又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基建投入有点太低了啊。”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殿下。我们的收入就是这么多,可是投入的地方却还有很多,我们已经把开办国有企业的主要责任转移到了省、府以及的政府去做了,理政院中央则没有多少钱做这些了。至于基建方面,理政院经发会、财政部、交通部、工部联合研拟了方案,我们会采取两个手段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是发行基建类相关的债券和国债;二是引入民间资本,采取资本投入、官方背书、专业运营、到期退出的形式;三就比较简单了,我们向商业银行直接贷款。”

白明修倒是很确信这三个手段都是非常不错的手段,但是发行国家和基建债券都有多大的购买热情值得怀疑,要是强行要挟民间资本购买,是帮人赚钱还丢份儿,至于长期的民间投资,估计也会是半要挟的性质。走商业银行贷款的路数,倒是简单,不过现在大明的主要三家商业银行的资本量其实也没有多雄厚。

白明修观察了一下唐北庐的表情,心中暗骂:“这家伙,是明知道我有钱,想从我这里搞钱吗”

242 基建起步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一个经常使用的术语就是乘数效应,指的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钱往往可以带来几倍的国民收入的提升。

南明现在正式推动大发展的阶段,除了上海新城这个基本上比较完备的地方,其他的所有城市都要引来新的建设。比较重要的基建主要是交通方面,现在工部和交通部已经提出了初步地连通各省的国道、省道和县道建设,并且提出了三横三纵的铁路第一期建设。

南明在澳洲已经有铁路在运营,相关的技术白明修也从系统那里得到了,只不过是这段时期白明修一直都忙着打仗,也没有腾出精力来去建设铁路。

不过现在不管是在财力上还是人力上,南明都有一个很大的增强,也让白明修有信心上马大型工程了。

三横三纵铁路网,三横指的是徐兰铁路、沪汉蓉铁路、广河昆铁路,三纵指的是京沪铁路、京广铁路和西蓉昆铁路。这里面其实还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被大明占领,但是并不妨碍白明修这厢开始规划和初步建造。

京沪和京广两条线,沟通南北方,更是取代漕运的一个重要方式。西蓉昆铁路则连接西安、成都昆明,是一条西部专线了,白明修希望能够促进西部跟进东部的高速发展。不过在建成顺序上,西蓉昆铁路上马一定是在京广和京沪两条线通车之后,四川的人口显著增加以后,不然这样的一条铁路线的成本肯定收不回来。毕竟白明修这会儿还指望铁路能多赚钱的。

徐兰铁路的意义在于沟通西北,沪汉蓉铁路则是长江水运的有力补充,至于广河昆则是对西南经济有着重大意义,而且这条铁路实际上干线连通广州、南宁和昆明,另一条支线则从南宁通往河内,将交趾省牢牢地顶在大明的身体上。

这年头修铁路自然是要比后世便宜得多,铁路总公司的计算是修建100公里的铁路,花费大约在一百万两,这也得益于大明有着东南亚丰富的木材来源,加上本土炼钢铁产出钢轨价格也不算贵。

不过即便如此,修通一条京沪铁路,也得花个一千多万两了。

白明修拍板定案,先上马京广铁路的一部分,汉广线,从武昌修到广州。其他的几条铁路项目,从长计议,慢慢来。

对现在的大明而言,公路网络和港口码头的建设可能还要略优先于铁路建设。公路网络可以将分散在各地的经济产品集中送往主要的港口城市,再由港口输送到其他城市乃至于卖给外国人,带来大量的贸易收入。

大明对于商业不抽厘金了,而且也不设大量的关卡,收取什么过路费,这就自然给商业活动带来的便利。通过新政策,南方的很多省份已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商业活动暴增。而且也如理政院估计得那样,人口流动的情况开始变得频繁。

除了交通上面的建设,各种新式建筑物的建设也是一个重点。毕竟从工厂的厂房,到学校医院,再到各种新式的城市住宅,就有的比较传统的建筑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也不适宜大规模的利用了。这自然就需要引入更为现代一点的建筑学和建筑技术。这方面白明修是直接招募了一些系统的建筑人才,基本上每次只要他看见这方面的相关人才,他就直接兑换出来。

现在大明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大明建设集团,并且开始在各地都有布局。基本上各地有需求建设新的建筑物,必须采用更新的标准,否则在府公署、县公署那里都无法获得审批。不少人倒是还不习惯政府管得那么宽的现象,农村建房暂且不论,在城市内建造任何东西都必须有政府批的建筑许可证。

明建集团基本上就是少数一两个建筑师、工程师带头,然后招募一帮力工,手把手地教这些人如何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其他形制的新式住宅。这样也产生了一个情况,就是跟着明建的建筑队混过几个工程的家伙,如果脑袋灵性、自己也肯学肯干,往往就学到了本事,可以自己拉一支队伍接工程了。虽然设计能力他们还缺乏,不过即便是明建集团的一些设计,都是找规划院、建筑设计院之类的单位搞,私人老板们也有样学样。更何况比较标准化的厂房、公寓楼、教学楼一类的东西,一套设计可以套用在非常多的地方,于是仅仅两三年后,就有一批私人建筑公司兴起,开始跟明建集团抢生意了。

这本身也是白明修乐见其成的事情,他拉起明建这个公司,本来就是做一个示范,希望的就是看到更多的企业能够有样学样的自己学会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