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那个八卦教的使者是怕了,他跪在地上完全没了刚才那种声势,啪啪地磕头“晋王,小人错了,小人错了,您大人有大量,饶小人一命吧,小人只是被刘佐臣给蛊惑了啊”
李定国转身就走,随口道“这世间,或许真的有人可以降下天兵天将,但是却不是你那个已经被杀了的教主,而是太子监国。”
南明日不落
299 袁懋功
明清两代的白莲教势力其实十分衰微,明代除了初年有几次比较有规模的白莲教起义之外,其他时间都被官府控制得比较厉害。而在清初也是一样,一直到了嘉庆年间,是清朝的武备废弛,人的气质,事实上他现在都不太习惯直接写白话文的公文。他一身正装,头发也是短的,还带着一副眼镜,乍一看就跟民国时期的官员没什么两样。
他对李定国说道“晋王,按照太子殿下和理政院的指示,山东初步还是要靠军管,每个府驻扎一个团的兵力,并实际参与到在地的治安和行政管理,尤其是基层的建设,少不了咱们的同志们下乡。”
袁懋功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一套流程非常的不适应。但是渐渐地袁懋功这个聪明人就能够感受到为什么白明修想要摧毁原本的乡间格局,以现在的农合作为统治单位。
尽管大多数的地区都还处于免赋状态,但是从国粮公司的数据显示,农合化之后几乎每一个地区的粮食产量和收入都有了一个巨大的提升由于农合直接对口的是国粮公司,大明一大农业核心政策,就是统购包销,一切除国有农产公司之外的粮食买卖,都是违法的。所以农合的产品是直接交给国粮公司以统一收购价收购的,这种收购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自然经济下的小农天然带有储粮抗灾的需求,而在旧封建经济体系下,他们无法囤积余粮,因为都会被地主和官府拿走。现在他们产生了大量余粮,第一件事也是囤起来,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或者为以后增添的人口准备。
但这显然是不符合大明现阶段的国家利益的,其实同样的事情在白明修穿越前的位面,解放早期也有同样的经历。白明修熟读史书,一清二楚,所以上来就祭出了统购统销这个大杀器在确认农民可以留足自己温饱的口粮和种子粮之后,强制性由农合收购农民的余粮,转化为商品粮。有了商品粮,才可能有工业人口的扩张和城市化的扩张。
农民们是不太情愿,但是好歹自己也拿到了银子,在政策看好的情况下,他们有能大的动力利用农合的生产资料,比如集体土地、配发粮种和技术,去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因为归根到底,他们还是能够有一定的粮食剩余的。
靠着农合化和统购统销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袁懋功看到了一个让农民吃饱、也没有压榨民力,但是却积攒出了巨大国力的模式。以往的一个府,甚至还不是什么产粮大府,却生产出了之前五个府的粮食。
他是有兴趣和有意愿做事的人,自然知道在大明这条船上,能够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不少人跟袁懋功一样都是比较现实主义的人,对于明和清他们之间的选择也不单纯是华夷之辨的问题,而是现实利益的问题。
现在的大明如日中天,袁懋功只想做好事情,也谋个好的历史定位。
南明日不落
300 清官和明官
从河南到河北已从直隶改名,山东到山西,新攻占的州府管理办法都是类似的。旧有的清政府官员一概不留用,即便是没有那么多官员,大明也直接采用军管的模式,由少量官员在大明复国军的配合下进行管理。这一军管时期的目标是为了恢复地方安靖和治安,整肃鞑子、汉奸、土匪和恶霸势力,并且有意识地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为下一步进行工业化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原本清政府中的官员们,倒也不是完全没有用了。他们往往会以非正式的身份,参与政权的交接,并且受咨询处理一些当地事务,待新的大明公署完全掌握地方情势之后,他们就没有什么事情了。
这些清官大都是开城投降的,理论上是有功,不过为满清效力也是过,这算功过相抵。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罪过的话,就此揭过,想要继续为官则需接受大明国子监体系的培养和考核,这也是绝大多数清官的选择。虽然从今往后他们的履历上不可避免地会留下不太好看的一笔,但终究仕途是他们最热衷的选择。
有着晋王的背书,蒋国柱和在济南府的数百汉军旗被批准脱旗归汉,蒋国柱也是松了一口气。旗人可是没有人权可言的,那是十足的大明敌人。现在好歹是恢复了汉人的身份,虽然蒋国柱从来都是个汉人。
蒋国柱作为伪清山东巡抚,自然也是留在这里,协助袁懋功接收省内各项民政。蒋国柱是早早就收起了各种小心思,曾有不少清官觉得要是大明想要治理地方,还真的不能缺了他们。但实际在南方的很多省的实际操作中。不配合协作的那些投降清官,直接被送上船去种橡胶去了,而大明复国军配合着精干的大明行政团队,会将地方治理得比根本没有现代治理理念的清官们更好。
袁懋功找来蒋国柱的伪清人士开会,听他们汇报之前山东的各项工作。仅仅是会议室的布置,就看出来非常不同了。
袁懋功是命人直接在巡抚府邸找了一间堂屋变成会议室的,在蒋国柱的时候,会议更多是以训示和汇报的形式,有着非常明显的上下尊卑。巡抚或者其他大官坐在上首,小官们是站着或者跪在下面的。
而现在这个会议室就颇为不同了,主座、客座都被撤掉,反而是用一张张的方桌,排成了一个环形,两边长、两端短。袁懋功跟一众大明现任官员坐在一边,都是身穿大明正装,衬衫领带。另一边蒋国柱等人自然是不好穿着满清的官服,那就是挑衅了,他们一个个都是穿着朴素的长衫,做普通老百姓或者书生的打扮。
他们的衣服朴素倒不完全是装出来的,很多人都是匆忙翻箱倒柜找出来前明的服饰的,包括方巾、六合帽、道袍、深衣、行衣之类的装束,都是他们好些年没有穿过的。至于长袍马褂这些,现在是绝不敢穿出来了。
这个情况广泛发生在士绅群体和旧官员身上,一些人家甚至发现自己根本就没留下前朝衣冠,赶紧托人去剪裁缝制,来不及的话就去买别人家的。倒是也有一些人手段玲珑,知道南明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服饰,没有去买前明的服饰,而是早早托人跑去江南等地,买来了大明新服。
像是蒋国柱就是这样的,他在还没投降大明之前,就已经派人上南边去搜集情报,并且还买了了新装若干。这个时候派上用场了,别人都是宽袍大袖,看上去像是寻常地主,就蒋国柱一人,穿了一件淡灰色的正装,里面是白衬衫,只不过他家里人不会打领带,所以蒋国柱也直接没打。
穿衣也给了蒋国柱一些优越感,毕竟他对面的袁懋功等人都是这样的穿戴。
会议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就是一些正常的询问,包括蒋国柱他们都做了什么工作,认为哪些工作比较重要,省公署的财政情况如何,支出又是怎样。袁懋功和他的行政团队问得都比较细致,让蒋国柱这边清官都有些难以回答。本身他们工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