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1(2 / 2)

当高考这个东西一出来之后,其实许多明人是很疑惑的。因为科举是已经延续了千年的制度了,大明即便是有了新国子监的体系,但取士仍是科举,国子监的毕业生也是要考试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们自然认为读书的最终通道就是做官。可是大明教育系统包括皇帝都亲自现身说法,大规模地宣传高考的时候,很多人还是没有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熏陶和教化,很多注意看书读报的明人,已经有了两个基本的认知:第一个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二就是“术业有专攻”。正是因为大明掌握了先进的科技,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钱粮和实力,打造出更强的武器,才轻松地平推掉了满清。这个已经是这个概念的经典例证,也广为接受。而既然认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就必须认同不同的领域存在不同的学科和专门知识,要掌握知识和科技,就必须通过更高水平的教育和不懈的钻研,这也就是术业有专攻。

所以当大明兴建起一座又一座大学,并使用了大学这个名字,不少士子都是不容易接受的。这些大学毕业后不直接导向仕途,反而是流向工程、机械、文法、数理等不同的学科,从事这些术业有专攻的东西。

也是因为人们比较传统的读书是为了做官的概念,所以大学这个东西在出现之初并不是非常热门,很多人都选择直接去上国子监,而有些官员的职位要求的学历,也基本上就是最高高中毕业而已。

这种现象让白明修还是有些忧心的,于是他就在大明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人才论。这篇文章讲的是,大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文章首先提到了人人都想做官,做官发财和谋权的现象。然后白明修描绘了大明的未来,大明得以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知识人才去探索自然规律,总结自然科学知识;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人才去总结过去历史经验,去探寻治理社会和理解世界的方法论和法门。大明要求发展,必须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一个只会为官谋财的社会,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科技发展缓慢,从而给大明带来又一次类似甲申之变的灾难。大明要始终铭记以民为本,以全民的福祉为先,保障国家、人民、民族的利益,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重视教育,重视科技。

文章的结论就很明确了,大明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博采众长、有专精深挖的人才,不需要全社会的读书人都想要当官。而大明未来将更重视各学科人才的地位,他们在历史上取得成就和获得的认可和待遇,将也要比官员更强。

白明修的这一篇文章,只是宣布与旧传统割裂的檄文,而真正让全民都震惊的,还是皇帝陛下本人宣布要参加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

为此白明修还专门去参加了高中结业考试,获得了一份高中毕业证。在大明教育体系初创的时代,基本上有这个学力和知识,都可以自费参加考试,以获得学位,并不一定真的全上完这些学校。不过这都是在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层次,到了高等教育大学阶段,必须要念完、修完学分参加考试和毕业答辩,才能拿到毕业证。

民众们震惊皇帝居然还要上学,取得更高学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关键吃瓜点那就是皇帝要考取的也是面向公众的公立大学,那么皇帝极有可能会跟同样考上这所大学的人成为同窗,跟皇帝当同窗,这是什么体验说不定就能跟皇帝产生个交情,未来就飞黄腾达了

385 皇帝也要高考下

皇帝没有公布自己准备报考哪所大学,实际上填写志愿是高考成绩下来之后,然后考生们自行填写的,本身也是秘密,如果考生报考信息被泄露,也算是一种犯罪。

但大部分人觉得,至少顺天府的5所大学机会非常高。明华大学直接是国号开头,一听就非常有档次;顺天大学以都城名字命名,格调也不低;顺天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院校,陛下讲究教育,估计也有可能;华北工业大学,会是大明主要的工学院校,皇帝在很多场合都在说工业化,恐怕机会也不小;永历大学,这可是直接拿太上皇的年号来命名的大学,孝顺为先,可能性也不低。

甚至还有人觉得应天大学、复旦这些院校都有可能,各有各的理由。

不过确认的就是,大明的皇帝陛下真的会进入这些学校念书,也许不会全勤,但是名义上将会跟这些学生成为同窗,最差也是校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陛下甚至都愿意付出四年的时间来做一个大学生,也能看出他对于高等教育之重视,对于人才之重视。一些人还是有一些热血情结的,报国不止为官这个概念自古都有,很多人也希望能够闯荡出一片天地。社会上传播的懂技术、懂知识的人才,是诸多企业公司争抢的对象,许多人一个月所赚的钱,是凡人一辈子都难以想象的。

对于很多贫苦的读书人来说,如果能走这一条路,也不失为一条改变人生的捷径。

反正不管是众人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经过白明修的这一波操作,确实出现了不少人参加这次的高考。一些人无法通过高中结业考试,没有高中毕业证,不具备资格高考,只能望洋兴叹了。

白明修来到考场,也是顺天四中的校址。这里是顺天府唯一的高考考场,顺天府毕竟还是大地方,所以高考能够凑到三百来人,而很多府县是连一个报考的人员都没有,一些地方是小猫三两只,不过即便是为了这几个人,都会有一个专门的考场,设立专门的监考人员。

白明修的出现立即就引起了考场的沸腾,此时考场大门已经打开,所有持准考证的考生都被要求进入。校门外的记者们则疯狂地拿着小本本记录着什么,还有专门画师在给皇帝陛下当场画肖像。

考生们纷纷朝着白明修鞠躬行礼,有些是作揖,当然也有不太开眼的直接跪下了,不过很快就会被旁边的人斥责,然后拉起来。

白明修脸上是春风和煦的笑容,他对着考生和其他人拱拱手,朗声说道:“各位,今日我是来考试的,兴许今后跟各位也是同窗了,莫要小题大做,各位同学还是要好好发挥,争取考上大学,大明可是需要诸位才俊的。”

这里参加高考的人,几乎是各个年龄段都有的,最小的跟白明修差不多,是十六岁左右的,年纪大的白明修都见到了有白头发的。白明修还是挺佩服这些人,毕竟从头捡起来数学这些东西,研究完全不懂的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这些东西,也是非常困难了。

虽然现阶段的高考,只不过是采用一个草创的架构,是22的考法,及两门必考和两门选考,必考就是语文数学,没有外语这种东西,此时明人好多连官话都将不利索,别说学外语了,即便未来有,外语大概也是放在选考当中,毕竟大明的国际地位摆在这里,只有大力推广汉语的空间,不存在强行将一门并不主流的语言作为重要学科的可能。

两门选考是从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七门当中选择两门作为考试科目。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出现文科广泛被选择的情况,因为标准化应是的历史乃至政治,很多考生发现他们根本没办法